10月4日,国庆假期第四天,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(重庆人民医院)介入手术室里,坚守在岗位一线的手术室医护人员正紧张开展8台手术。
“按照惯例,节假日一般不安排择期手术。考虑到患者需要,我们加班安排了8台择期手术。”医院相关负责人说,还有不少手术出院的患者来院复诊。其中,此前经过手术抢救的张女士来到医院复诊。
因为左肩一直觉得不舒服,上个月,张女士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(重庆人民医院)心内科门诊就诊。坐诊的副主任医师张源经过询问病史,得知张女士除左肩不适,心前区也有不舒服症状,在立即进行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检查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后,建议她进一步行胸部CT等检查。谁知,在行CT检查时,张女士突发晕厥,心脏骤停。
手术现场
放射科医护人员马上行胸外按压,进行心肺复苏,同时转运至急诊抢救室。在急诊抢救室,患者意识丧失,医护人员通过心电监测发现患者反复发作室颤,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降低,进行多次除颤后,才恢复窦性心律,麻醉医师也同时对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。
“抢救过程中复查心电图,发现和患者就诊时的心电图比较,出现了明显的前壁心肌梗死的改变,”张源说,“基于此,我们考虑患者心脏骤停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,从而诱发室颤、室速所引起的心源性猝死。”
“气管插管!建立静脉通道!肾上腺素!”在心内科主任医师梅霞、李民凤的指挥下,心内科、麻醉科、急诊科、导管室等多学科的通力合作,介入团队迅速实施介入手术,造影发现患者前降支闭塞,快速植入支架开通血管后,患者的心律趋于稳定,血压氧饱和度回升,烦躁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。
从患者转运至导管室到开通血管仅用时33分钟,患者心脏骤停、抢救、上手术台、开通血管,整个救治过程40余分钟。
9月24日,张女士顺利康复出院,心前区不适完全缓解。9月28日,张女士第一次复诊,张源医生发现她比发病期间脸色好多了,是一个正常红润的状态。
张女士才53岁,不肥胖,没有高血压、糖尿病,为什么会发生心梗?在诊疗中,医生发现,张女士爱抽烟,打麻将,通常是久坐,熬夜。这与她发生心梗不无关系。
据统计,每一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群达50万以上。心脏骤停后,3-5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,超过10分钟几乎抢救不回来,像张女士一样幸运地在医院发病的则非常少。在医院外发生心源性猝死,抢救不回来的占六七成。所以,关注自身健康,及时就医是关键。
(记者 刘霞 通讯员张勤 医院供图)